找到相关内容172篇,用时29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般若摄颂浅释 第六课

    抉择为空性,很多人也接受不了,所以应向他们宣讲这样的比喻。通过这样的幻化喻,也能了解一切万法皆是空性或无有缚解的道理。这样一来我们就能了知,在名言中可以地度化众生,而胜义中根本没有任何戏论。 ...根本就不存在。由此可见,在名言中五蕴皆以的方式存在,而胜义中确实无缚无解。关于无缚无解的道理,《中论》中专门有“观缚解品”来说明,大家可以参阅。所以,所谓的束缚与解脱只能在分别念前安立,也即...

    索达吉堪布 译讲

    |般若|般若摄颂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10/01/08201495983.html
  • 修习因果不虚的意义

    出来后,在日常生活中,了知一切都是的现象,因而没有太强的执着,不易受外界影响,外在事物对你便没有什么障碍,修行的质量和速度各方面都会有所提高,所以,那时的修行会比较容易。   但是,...会毫不犹豫地消灭有可能伤害自己的人或动物,杀害仇怨或与己为敌的对手,会造种种业。俱生我执是所有烦恼的根源,所有造业的基础就是它,所以,轮回最终的根源是我执。   但是,现在还暂时不提我执,...

    慈诚罗珠堪布

    |因果不虚|外加行|意义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7/04/0835319088.html
  • 入行论释·善说海 讲记(157)

    特别兴奋:“噢,有电啦!”形同见到本尊一样。) 中观宗承认的自证,是名言中的自证,并非像唯识宗所许的,本体实有、不可分割,同时自己能了知自己的自证。如果灯火真能照亮自己,黑暗也应该遮蔽...按麦彭仁波切的观点和其他密乘教言,万法抉择为心对修行帮助很大。比如你今天看见一个仇人,观想这一切是心的显现,,当下嗔恨心很容易消失;如果看见非常美妙的外境,生起极为强烈的贪心,把它当作彩虹或梦境,...

    索达吉堪布 宣讲

    |入行论|善说海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8/07/10192424448.html
  • 饶益有情九观察之二

    能精通三轮体空,三轮清净,通达与布施有关的所有显相,都是的,如果能证悟这一点,才能纳入六度的范畴。 第三个,是要有回向,并且要是大乘的回向,也即回向成为成佛之因。回向的意思,就是把善根...

    华智仁波切[造] 慈诚罗珠堪布[讲]

    |饶益众生|饶益有情|观察法|取舍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9/03/07355836356.html
  • 《修心八颂》讲记之三

    了不起?凭什么贪求回报? 没有世间八法,才会有出离心。在出离心的基础上,还要了知一切都是是什么意思呢?虽然从外表上看,外面的器世界,里面的有情世界,是实实在在的,...他们的理想是那么的崇高、伟大,他们也不会说自己多么了不起,但实际上却是卓然超群的。 愿我所行此一切,不为八法念垢染, 了知诸法皆,解脱贪执之束缚。 第八句颂词告诉我们,上面提到过的...

    慈诚罗珠堪布讲解

    |修心八颂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9/03/06583336613.html
  • 龙树菩萨的六部论

    。本论特别说明了语言虽无自性,而有能立、能破的作用,对这点作出极为应理的说法后,指出异学的异执更没有立足的余地了。  4."七十空性论",是"中观论"第七品的余论。"中观论"第七品说:"幻亦乾闼婆城,所说生住灭,其相亦如是。"此偈是指有为法之三有为相:,皆无自性。异学对此难云:若破生住灭有自性者,则佛经说"有生住灭三有为相",不应道理。龙树菩萨为解答异学的这种攻难,故又造这部"...

    敬之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3594938992.html
  • 学佛四大纲领

    常想要一切美好如意,可是总难免事与愿违,于是把自己的感情世界缩小,对其他人的苦难不闻不问,以便在自己建立的小小世界,不受干扰而自得清净自在,享受的随心所欲境界。凡此种种,皆系不能正视无常五蕴的...是不离日常生活的心解脱(心苦的尽灭),是可以在现世经验的,杂阿含四九三卷舍利弗说:“作是思维:我内心中为离欲(染)不?是比丘当于境界,或取净相(即故意想自己的身体、感情、事业、见解受到严重破坏或排斥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354940459.html
  • 参禅指月

    株花,相似!”此所指相似,以及经教所示之喻,皆与事合。及乎至此,亦视力有深浅,须加保任。云岩示道吾以笠,嘱盖覆,庶免渗漏,正为此也。而盖覆保任之功,百丈示长庆,曰:“牧牛人执杖视之,令...亲见老僧。”   故曰:“参要真参,悟要实悟。”若大死一番,忽然大活,初见悟境现前,心目定动,觅此身心,了不可得,古德所谓:“在灯影中行”,乃实事境象。到得此时,夜睡无,而可证得醒梦一如之境。三...

    南怀瑾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041842489.html
  • 醒与之辩论

    醒与之辩论   下面是关于醒者和梦者进行的辩论,此辩论所表诠的意义非常深远,如果我们能通达其中的底蕴,那么在白天的一切见闻觉知也是。希望大家再三地思维和研究,领会其中的底蕴奥妙。   其实...继续说道:"希望从今以后你们不要再争论了,因为你们以前存在矛盾,而这已经成了三界轮回痛苦的根本,那不能再继续这样下去。如果你们能互相团结和合(指证悟一切诸法的本性),那就成了三世诸佛。如果你们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433545923.html
  • 佛教中国化的文化学意义

    为此,显现无疑,不参虚妄。”他并以“长河落日园”、“隔水问樵夫”的诗句为例,以说明作诗要即景会心。所谓境界说,亦即意境说,是指性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。“境界”同样是一个佛教名词,“了知境界,”,...迎合了中国官员和士大夫的自大心理,受到中国人的欢迎。《明史》也说利氏“其所著书多华人所未道,故一时好异者咸尚之。而士大夫徐光启、李之藻辈,首好其说,且为润色其文词,故其教骤兴”。徐、李二氏还带头受洗...

    王炯华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504446640.html